Archive for 2008年9月11日


  前苏联高级外交官舍甫琴科,1978年在联合国副秘书长任内,突然宣布叛逃到美国定居。这在当时一下子成了各大国际媒体的头条新闻。人们对他叛逃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女人、酗酒、金钱等等。6年以后,舍甫琴科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与莫斯科决裂》,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愿继续做一个伪君子。
  
  确实,单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是很难给舍甫琴科的“决裂”行动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的。作为苏联“高干系统”的一员,他享有在美国根本不可能享有的广泛的特权:高薪金、高级公寓、莫斯科郊外最好地区的别墅、政府提供的由专门司机驾驶的轿车、火车上的专座和卧室、机场的贵宾待遇、外人不得进入的游览场所和医院、专供他们子女上学的学校以及供应减价出售、数量充足的消费品和食品的商店,等等。
  
  舍氏描述说,苏联的高干阶层“比历史上存在过的所有贵族都更像贵族。当我成为这个阶层的一部分之后,对给予我的奢侈品和特殊优惠感到又惊又喜。” 这个阶层“居住在远离平民百姓的世外桃源之中,和大多数群众之间,在心理上有一座高如中国万里长城的屏障把他们隔开,几乎成了国中之国”,当时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的女儿伊米莉亚有一次对他说:“我的父亲住在天上,二十五年来,他从来没有到莫斯科街上去过。他看到的只是车窗外的景色。”还有一点也是很引人注意的:舍氏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时,刚刚43岁,是葛罗米柯的红人,非常有希望在任期结束后出任外交部副部长。
  
  既然生活优裕,前程远大,有什么必要玩这种“危险的俄罗斯轮盘赌”呢?舍氏写到,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正是他的晋级以及随之而来的特权在驱使他变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0年,他在刚满40岁时,被葛罗米柯任命为自己的私人政治顾问,开始介入苏联最高层的政治生活,“看到了苏联领导人的真面目,而不是他们希望别人看到的形象”。他惊讶的发现,“苏联领导人并不相信他们向苏联人民灌输的意识形态,也无意把社会主义的价值和原则落到实处,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特权”;“ 勃列日涅夫和他的一些同僚虽然深知意识形态的重要,但他们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却只了解一些皮毛”。他得出结论说,“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处于一种濒临死亡的状态。”
  
  苏联的特权阶层“虽然他们背叛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却还要强迫别人相信”。舍氏这样描述这个阶层:“它想把某些东西攫取到手,但却企图把自己描述成正在向这些东西进行斗争;它批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自己却一心一意地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它谴责消费主义是庸俗思想的反映,是西方影响毒害的结果,但享有特权者对西方的消费品和物质享受却视为珍宝。”
  
  舍氏认为,这种言行分裂状况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为了保住地位和特权,“我假装信仰我所不信仰的东西,假装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我不但在公开场合,在党的会议上和会见朋友时,笑容可掬,扮演着伪君子的角色,甚至对家里人和我自己也是如此。”
  
  舍甫琴科在书中写道:“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已丧失信念的情况下,却还要每时、每事、每地弄虚作假——这不是人人都能忍受的。他的同事中有的因酗酒丧命,有的发疯,更多的日益变的麻木和玩世不恭,甚至习惯了这种两面派的生活,而他自己在经过了长时间痛苦的犹豫后决定:与莫斯科决裂!
  
  叛逃毕竟是不光彩的。我相信,舍甫琴科用这样的理由解释自己叛逃的原因,无疑有为自己辩解的考虑,但他对前苏联特权阶层精神状态的描述,应该说还是准确的——1991年,在苏联解体前夕,一项对苏联精英分子的意识形态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和舍甫琴科的结论不谋而合:在苏联上层社会中,只有不到10%的人信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但他还是过低估计了“这种普遍的精神分裂”对苏联的危害。他在这本书的最后断言:苏联并不会很快解体。但仅仅过了7年,这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国家”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廣告

    从长远来看,Chrome绝不仅仅是一款浏览器,而是一个打着‘浏览器’旗号的‘网络开发平台’。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打破基于Windows API的微软‘经济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实现颠覆微软的长期目标。

    Google在Chrome浏览器里做了三件事:第一,重写了Java Script引擎,大大提升了Chrome运行Web化软件应用的性能,使其可以承载更强大的软件化Web应用;第二,革命性地改造了浏览器的界面,每一个标签可以单独拖出来形成独立窗口,使其看起来不再是传统的浏览器,而更像一个本地化的软件应用程序;第三,将每个标签作为独立进程来运行,并采用了‘沙箱’技术,任何一个进程的崩溃或假死都不会影响其他进程,大大提高了浏览器的稳定性。Chrome的这些设计,可以把很多WEB应用的界面和使用体验变成跟本地软件几乎一样。而这种用户体验的转变,有可能带来一场网络应用的革命。因此,Chrome可以说并不是为一般的网页浏览设计的,也不是给IE那样的普通用户使用的,而是为很多网络应用的开发者提供的。这些人以前开发的网络应用,也可以放在IE里给很多人使用,但它始终是一个网页应用。但如果现在把它放在Chrome平台上,变成跟本地软件一模一样的应用,那么对于很多开发者就更具吸引力。他们开发Web应用软件时,很可能会把Chrome作为底层平台,并向用户大力推荐使用Chrome。随着客户端往WEB化发展,而WEB化又向客户端靠拢,Chrome就会成为两者融合的一个桥梁。

    Sun公司曾经试图用Java Script去颠覆微软,但失败了。苹果之所以干不过微软,就是因为他们挤不掉微软这个生态链。对于Google来说,面对微软如此牢固的一个经济系统,在根本无法取代它时,就必须破坏他的生态平衡。而破坏生态平衡最关键的一步,不是推自己的操作系统,而是先让人们不再依赖微软的操作系统。但要从用户端去推动人们不依赖微软的操作系统是很难下手的,因为用户已经用习惯了。所以只能先让开发者不再依赖微软操作系统,改用Google的Chrome来开发越来越多的Web应用。一旦Chrome变成一个底层,谁还需要在Windows本地使用呢?

  现在的大部分电脑应用软件,都是基于Windows API开发的,这是一个由微软建立的产业生态系统, 也是微软多年来得以牢牢控制桌面的根本原因。无论谁想要开发客户端软件,都必须符合微软API的标准,否则就无法顺利到达用户面前。任何企业如果要战胜微软,必须首先破坏微软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让普通用户不再依赖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就是要让开发者不再依赖微软Windows API标准。

    Chrome浏览器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破坏微软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以Windows API为核心的经济系统(Eco System)的生态平台,Google必须首先破坏微软的这一系统的生态平衡,而手段就是利用Chrome吸引更多的Web应用开发者放弃Windows API标准,转而开发基于Chrome的网络应用,并借助开发者向普通用户大力推荐使用Chrome,从而逐步地使普通用户逐步解除对微软操作系统的依赖,最终实现颠覆微软的长期目标。

    Chrome与Firefox在互联网消费者市场和开发者市场形成双剑合璧的开局,对微软形成左右夹击的局面。一方面,Google用Chrome拉拢很多Web应用开发者,让他们把平台建立在Chrome上,间接打击IE浏览器。而另一方面,在消费者层面,Google目前就是Firefox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支撑Firefox的最大支柱,Google将继续通过操纵Firefox,做出比IE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复杂的工程和插件,来和IE争夺普通用户。